新華社濟南11月24日電? 題:耕好“無形良田” 端穩“中國飯碗”——我國糧食產后節約減損有力推進
新華社記者邵琨
近年來,全國各地的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部門以及糧食生產、儲存、服務企業,通過產后服務、綠色倉儲、科技創新等,共同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減損增效的同時還提供了更多營養選擇,助力端穩“中國飯碗”。
產后服務降損失、助增收
在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下河鄉巖峰糧莊,矗立著一座高30米的糧食烘干塔。
“這塔可幫大忙了,滿負荷運轉的話,一天可以烘干糧食500噸,烘干完以后的小麥水分可以控制到12.5%以內,通過空中輸送帶運輸,直接可以入倉儲存。”下河鄉巖峰糧莊負責人王連峰說。
糧食收到囤里才踏實。“小農戶種的糧食相對好晾曬、好儲存,大戶的糧食還得靠烘干塔、糧倉。”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西屯村種糧大戶趙明寶說。“現在自動化收獲,地頭收了馬上就能裝車運走、烘干、賣掉。”
夏糧、秋糧收購期間,全國各地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糧農提供運輸、烘干、清理等服務,不僅方便農民收獲作業,提高生產效率,而且還能減少糧食產后霉變,為“顆粒歸倉”提供有力保障。
10月8日,在山東省棗莊市西王莊鎮,農機手操作機械傳運利用烘干設備烘干的玉米。(孫中喆 攝)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介紹,2017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全國建成5500多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產糧大縣產后服務全覆蓋,減少了糧食損失。
減少損失就是增加收入。據介紹,2022年,全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服務農戶1700多萬戶,清理糧食1.6億噸,烘干糧食4500多萬噸,幫助農民減少糧食損失1200多萬噸。山東省利用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已累計清理烘干處理糧食超過900億斤,減少糧食霉變、拋灑,促進糧食減損4個百分點,節糧減損超36億斤,助農增收超過50億元。
綠色倉儲減損耗、提品質
近日在濱州舉行的全國糧食產后節約減損工作現場推進會上,參展糧儲企業的監測屏幕實時顯示著糧倉內的溫度、濕度等糧情參數。工作人員介紹,冬季利用天然低溫蓄冷,夏季開啟內環流控溫,避免糧食“冷芯熱皮”。應用多傳感器技術,建立智能糧情系統,能自動高效處理異常糧情。
科技支撐,聚焦綠色。在推進會上,一款糧庫害蟲誘捕裝置發著藍光,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參會者。工作人員介紹,這一產品利用糧倉害蟲的趨光性誘蟲,通過強力風機將誘捕來的害蟲捕獲,減少了化學藥劑的使用。
周冠華介紹,目前,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近7億噸,儲糧技術水平總體居世界前列。控溫、氣調、內環流、害蟲綜合防治等綠色儲糧技術應用比例不斷提高。我國糧庫儲糧損失基本消除,糧食儲藏周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糧食倉儲正在由“安全儲糧、減損降耗”向“保質保鮮、綠色優儲”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
除了糧庫外,農戶的科學儲糧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年來,國家通過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累計為全國農戶配置科學儲糧裝具1000萬套。吉林省農戶玉米立體儲糧率達到90%以上,“地趴糧”減少近1300萬噸;河北省積極培育“農機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糧食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提高農村科學儲糧技術水平。最新調查顯示,我國農戶儲糧損失率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科學加工保營養、增效益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消費者過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費誤區也隨之而來。糧食過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僅會造成數量損失,而且營養流失較大。近年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布小麥粉、菜籽油等糧油產品的節糧減損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引導糧食適度加工、促進糧食資源綜合利用,引領糧油加工企業提供更多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糧油產品。
米糠約占糙米質量的10%,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但不同糠層中的含量不同。國家鼓勵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挖掘米糠、麩皮、豆粕等綜合利用潛力,提高糧食綜合利用效率。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研究員劉明說:“我們有一種技術,可以精準剝皮,并精準獲得相應剝皮率的全谷物產品。精準剝皮可以幫助糧油企業找到營養和口感的平衡點,應用在主食、烘焙食品和方便食品中。”
圖為中裕食品在現場推進會上展出的部分產品。新華社記者邵琨 攝
只要鏈條足夠長,吃干榨凈每粒糧;只要產品足夠細,糟糠麩皮都有戲。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在面粉、掛面基礎上,延伸小麥深加工產業鏈,利用小麥麩皮等加工副產物生產膳食纖維、蛋白肽等,年可節約糧食50萬噸,獲得增值20.5億元。江蘇創新加工工藝,提高大米留胚率,在提升營養的同時,提高出米率3個以上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