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0個月,合肥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高于全國5.6個百分點,居全國萬億城市第2位。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達8.1%,對工業增長貢獻率近七成。
從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全球科創名城,合肥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勇攀科技高峰,勇立產業潮頭,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推動城市能級不斷躍升。
澎湃新動能
雖值寒冬,大眾安徽MEB工廠周圍仍在火熱建設,40家配套企業已集聚成群,投資總額超70億元。
大眾汽車集團近年來在合肥持續加碼布局,成立整車制造基地、設立獨資研發公司、建設電池系統工廠,致力將合肥打造成除德國之外的新能源汽車先進生產、研發和創新中心。
2023年5月29日在安徽合肥拍攝的大眾安徽模塊化電驅動平臺工廠車身車間一角。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外資選擇在合肥開辟新賽道,折射出這里的產業磁吸效應。
早在2009年,合肥就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市。10多年來,從試點示范到集聚包括大眾、蔚來、比亞迪、長安等6家國內外整車企業,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躍進入全國第一方陣。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預計超8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營收將突破3000億元。
這是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2023年8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
翻開合肥的產業圖譜,從早期打造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芯屏汽合”標志性產業,到后來發展城市應急安全、智能終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急終生智”產業,幾乎囊括重點新興產業。
“合肥的產業抓得準、立得住,關鍵在始終聚焦國家政策導向、產業發展方向、技術變革走向。”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程羽說。
產業向新,生產力煥新。
不久前,總部位于合肥高新區的陽光電源發布報告,該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營業收入為464.15億元,同比增長108.85%。營收增長主要來自光伏逆變器、儲能業務及新能源投資開發。
“陽光電源的逆變器出貨量全球第一,圍繞其已集聚產業鏈上下游近百家企業,稅收貢獻超過10億元。”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呂長富說。
以陽光電源為龍頭,合肥正加快構建以異質結電池、大尺寸硅片、鈣鈦礦等為代表的先進光伏儲能產業。今年前10個月,合肥市光伏及新能源產業產值超1100億元。
工人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合肥循環經濟示范園內某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公司的車間作業(2023年1月28日攝)。新華社發(阮雪楓攝)
如今,合肥的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入選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智能語音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新型顯示、智能家電、高端裝備、人工智能六大千億新興產業集群正在快速崛起。得益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光伏儲能等產業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超100%。產業鏈、價值鏈不斷攀高,全國50%的新能源叉車、20%的液晶顯示屏、8.5%的新能源汽車、5%的光伏組件來自“合肥制造”。
在合肥市瑤海區的中國網谷,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的員工在智慧顯示屏生產線上作業(2023年11月16日攝)。新華社發(解琛攝)
催生新產業
合肥西郊,名為“夸父”的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的主體工程建設“進度條”拉滿,100余個關鍵里程碑建設任務及核心部件的設計、預研和測試驗證已經完成,從子系統的實驗室研發測試階段進入到了部分關鍵部件的研制和現場集成及調試階段。
2023年9月11日在合肥拍攝的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園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研究和建設加速,產業不斷崛起。
11月16日,60多家參與“夸父”建設的科研院所和企業攜手成立聚變產業聯盟,致力推動聚變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打造一個世界級聚變能源產業集群。
“聚變能開發應用已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新熱點。”聚變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嚴建文說,產業聯盟以實現聚變清潔能源商用化為愿景,希望通過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加快聚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有韌性的聚變產業鏈和供應鏈。
近年來,合肥樹立“科技即產業”理念,全力支持從0到1的原始創新,為生產力增添科技內涵;加快推動從1到無窮的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培育未來產業。
位于合肥科大硅谷園區的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有一艘編號為“海洋石油720”的深水物探船模型,定格了我國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的歷史。“海洋石油720”搭載的核心物探裝備和關鍵技術來自中科大核探測與核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隊。如今,這一全球領先技術就地轉化,叩開了一個約50億美元的物探裝備新產業。
“新質生產力以新技術新應用為主要特征,離不開源頭科技創新的引領。”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呂波說。
創新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近10年,合肥財政的科技投入超千億元。僅2022年,合肥全社會研發投入近470億元,市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高達18%,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
科大國盾量子技術有限公司展廳內展出的“祖沖之二號”同款超導量子計算機(2023年4月7日攝)。新華社發
建設近20平方公里“未來大科學城”,建成、在建和預研大科學裝置12個,量子國家實驗室首批落戶掛牌,國家深空探測實驗室落戶運行……近兩年,全國十大科技突破中近三分之一誕生在合肥,量子科技、深空探測、可控核聚變等原始創新屢獲突破。
新技術帶來新產業。以“量子科技、深空探測、核聚變”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正在合肥蓄勢而發。其中,量子科技產業集聚企業58家,量子芯片生產線已在合肥順利投產。空天信息產業集聚創新主體近百家,產業體系初步構建,一個千億規模的藍海市場漸次打開。
蓄力新生態
公園的草坪暗藏著雨水凈化和收集系統,道路上自動駕駛觀光車、無人售賣車往來穿梭,頭頂上貨運無人機不斷將配送的外賣精準送達起降點……位于合肥市中央的駱崗公園,儼然成為一個超級“試驗場”,100多項新技術、新產品在這里找到了落地應用的場景。
在合肥市瑤海區的中國網谷,一家機器人公司的技術人員在調試智能機器人(2023年11月16日攝)。新華社發(解琛攝)
形成新質生產力,知識、技術、管理、數據、場景等新型生產要素作用突出。
今年5月,合肥發布《科創生態宣言》,提出要強化政策、資金、要素協同,全力構建科創生態。此前,合肥市明確,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完善政策部署,打造創新生態。
合肥市經信局副局長曾艷,還有一個頭銜是合肥市光伏及新能源產業鏈負責人。“這要求我既要懂政策,還要懂產業。”曾艷說。
培養像曾艷這樣懂產業、懂技術、懂政策、懂市場的復合型產業組織人才,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結合作用,合肥不斷探索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
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環境光學研究中心成像光譜技術研究室科研人員在測試CCD成像電路性能(2023年4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在全國率先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市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委員會、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安排1名專職市委常委統管科技、產業、金融,在全市推動形成“大科創”格局;
把“應用場景”納入創新要素保障,組建全國首個城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常態化發布場景清單和能力清單,組織路演對接,助力技術與產業雙向奔赴;
建立技術經理人隊伍,深入高校、科研院所“淘金”,加速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國資引領打造“產業基金叢林”支持各類科創主體……
哪里的創新生態好,哪里的科創主體就蓬勃生長,哪里就出新質生產力。
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合肥市已累計摸排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700余項,推動成果轉化成立企業500余戶。目前,全市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8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400余戶、“燈塔工廠”4戶,平均每天凈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戶左右。
文字記者:楊玉華、馬姝瑞、吳慧珺
視頻記者:屈彥
海報設計:孫瑤
編輯:劉羊旸、李安、馬寧 、姜子煒、鄔金夫
統籌:王潔、周詠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