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 近日,2024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系列主题对话在线上举办。该场对话的主题是“弘扬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张金海表示,保险业的定位,就是发挥长期风险保障和管理功能,这种性质定位就决定了保险企业必须要坚持久久为功的经营理念。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打出组合拳,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凝心铸魂、固本培元。
2024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活动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指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这项活动自2013年组织开展以来,得到行业内外广泛赞誉,成为保险行业的文化名片。今年“7.8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年度主题是“保险,让每一步前行更有底气”。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系列主题对话,聚焦热点话题,邀请专业人士,讲解保险知识,为保险消费者答疑解惑。
以下是对话原文辑录:
张金海:现代金融学在近代中国的起步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但其发展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丰沃的文化土壤。今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的“五要五不”,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经济社会活动中凝聚而成的道德观、义利观、经营观、创新观、治理观的思想精髓,与现代金融治理高度契合,又体现了极强的针对性和问题导向。
第一,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体现了金融保险行业的基本原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金融保险行业的基本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更是保险机制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基石。中国人保自1949年成立以来,始终把笃守信誉作为立业之本。75年来,人们对PICC由生疏到熟悉,由熟悉到信赖,全因为人保人始终坚守着保险人扶危济困的天职,真诚服务,恪守信用,并在一次次大灾面前,用行动兑现承诺。近年来,人保积极发展巨灾保险,主动融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通过险前主动防灾预警,险中积极响应抢险,险后坚持“应赔尽赔、早赔快赔、合理预赔”,筑牢自然灾害风险的保险屏障,更好发挥保险经济减震器与社会稳定器功能。2023年,面对“杜苏芮”台风,人保举全系统之力,全面做好灾害应对,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成保险赔付超过47亿元。
第二,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体现了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金融的鲜明中国特色。重义轻利、取利有道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双重属性,不能单纯以盈利性为目标,盈利要服从功能发挥,坚决破除“唯金钱论”,这是我们区别于资本主义金融最鲜明的特征。尤其对于中国人保来说,作为目前公司名称中唯一带有“人民”二字的国有商业金融机构,75年来始终肩负“人民保险 服务人民”的使命宗旨,站稳人民立场,与共和国同生共长,用心用情书写服务民生的保险答卷。我们把百姓的“小事”当成人保的头等大事,不断拓展保险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将多样化精细化的保险保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我们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2023年大病保险覆盖27个省区直辖市、服务人次5.58亿;在全国290个城市落地“惠民保”项目,服务人群超7700万,让数千万家庭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我们加强新市民保险服务,开发新市民保险专属产品及产品组合30款,覆盖人数1040.76万人,努力让新市民留得下、过得好。我们不断丰富养老金融服务供给,开发上市适老类产品12款,落地“暖心岁悦”康养服务体系,让老年人的幸福生活成色更足。我们推进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浙江健康共富“长埭模式”,让百姓健康成为幸福生活的底色。
第三,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体现了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稳健审慎”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经营智慧和生存法则。保险业的定位,就是发挥长期风险保障和管理功能,这种性质定位就决定了保险企业必须要坚持久久为功的经营理念。人保集团党委深刻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树立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深入推进卓越战略,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以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论英雄,正确处理好做强做优与做大的关系。更加坚决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的高度,强化风险防控意识,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妥善应对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四,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体现了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守正,就是要根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深化对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认识,构建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去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发展七大保险,围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增进民生福祉、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区域发展、“一带一路”等八个方面实施“八项战略服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定位“人保坐标”。2023年,集团共承担保险责任金额超过3500万亿元,赔付支出4092亿元,充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重大挑战,提高发展安全性的关键基点。当前,在“守正”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积极识变应变求变,不断探寻在商业模式、产品、技术、管理等领域的全新突破。2023年,我们大力推进全方位创新,特别是以“保险+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延伸服务链和价值链,全面打造我们中国人保的新质生产力。
第五,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体现了推进金融工作的法治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思想。金融的活力在市场,金融的秩序在法治。依法合规是金融业稳健运行的基石。在当前严监管环境下,尤其是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强化行为监管方面,对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和合规风险管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作为金融央企,中国人保坚决落实中央部署,主动顺应监管要求,强化合规文化建设,厚植法治理念;强化源头治理,聚焦问题多发环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域,明确重要业务的管控措施,增强关键节点的刚性控制,从根源上整治顽瘴痼疾。切实发挥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我们深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打出组合拳,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凝心铸魂、固本培元。今年,作为中管金融保险企业,人保集团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与时俱进赋予人保文化新的内涵,提出要始终赓续“人民保险 服务人民”的政治基因和宗旨使命,不懈追求“建设全球卓越保险集团”的战略愿景,坚定恪守“守正、创新、专业、担当”的核心价值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主动地担当作为,奋力当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行业“头雁”。引导行业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主动融入到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浓厚氛围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保险力量,让每一步前行更有底气。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发展史,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面您提到,中国人保与共和国同生共长,那么作为“共和国保险业长子”,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有什么经验做法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张金海:新中国,一部保险史、半卷人保篇。中国人保与共和国同龄,在党的领导下孕育成长,伴随着革命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红色基因。一代代人保人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奋进,艰苦创业,绘就了一幅幅奋发图强的传奇史篇。为此,中国人保一直高度重视行业史、司史研究,以保护、挖掘、运用好新中国保险历史文化为己任,将其当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用心守护。
在建党百年的时候,我们正式建成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是全国首家拥有国有博物馆资质的金融企业博物馆,今年已向公众开放。在博物馆展厅里,陈列了上千件老照片、老保单、老招贴、老物件等,勾勒出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脉络,构建起全体人保人的“共同记忆”。其中,馆内收藏展陈的“中国人民保险留存最早的保险单”成功入选国家档案局建立的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是现已公布的一共五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唯一被收录的保险类档案文献。目前,中国人保博物馆,作为“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已经成为人保系统,乃至行业内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特色宣传阵地。
下一步,我们还将把红色资源进一步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血脉赓续好,持续引导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深化对党领导下人民保险事业的理解认识,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新华网:请问下一步人保集团在培育、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方面将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张金海:文化的目的在于践行。人保集团将重点做好“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人保集团将继续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强化理论武装,扎实开展集中性主题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锤炼党性的强大力量。
二是突出向上向善,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内化于心。突出顶层设计,今年人保集团与时俱进优化公司文化理念体系,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内核高度一致,带动系统广大干部员工共同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优秀典型是鲜活的价值观。今年,我们将继续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着力点,以价值观践行强化实践引领,广泛开展典型选树活动,在全系统树立向上向善的鲜明导向,让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三是突出知行合一,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融入经营发展的全过程。人保集团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八个坚持”基本原则,落实金监总局“四新”工程工作要求,把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融入经营发展的全过程,坚守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立足主责主业,强化使命担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唐滨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