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城區,上海火車站東南側,蘇州河北岸,川流不息的南北高架橋下,有一片紅頂白墻的多層住宅樓房。
這里是蕃瓜弄。從解放前難民棲身的“滾地龍”,到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第一個五層樓高的工人新村,再到改革開放后的加層、平改坡以及近些年的“美麗家園”修繕……伴隨著時代洪流,蕃瓜弄一直在改造更新。我們現在看到的,是蕃瓜弄“3.0版”。
上海蘇州河北岸的蕃瓜弄(5月19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劉穎 攝
不過,距離最近一次大改造,也已過去二三十年。眼下,蕃瓜弄又“老”了。早年間的小梁薄板房屋結構帶來的弊端日益凸顯:樓下正做飯,樓上廚房管道的水就滲了下來,一鍋菜全毀了。
城市更新,沒有忘記民生“里子”。2022年7月,上海歷史性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緊接著,上海宣布,將在兩屆政府任期即10年時間內,完成“兩舊一村”(零星舊改、小梁薄板等舊住房成套改造和城中村)改造。
如今,蕃瓜弄開始迎來自己的第四次“新生”:作為今年上海體量最大的小梁薄板改建項目之一,蕃瓜弄已實現居民100%簽約,將原址重建,已開啟兩個月的搬場期。三年半后,獨用廚衛的電梯房、地下車庫、9000平方米的公共配套建筑等,將迎回自己的老街坊們,共同擁抱新生活。
榮光與落寞
19世紀末,這一帶被稱作姚家宅,隨著20世紀初滬寧鐵路通車,一度是繁華地帶之一。但后來兩次遭遇日軍戰火,成了一片廢墟。1940年左右,一批難民在此棲身,用爛草席就地搭建“滾地龍”,漸漸形成了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棚戶區。
那時,人們多以南瓜(俗稱蕃瓜)為食,曾經種出過一個特大瓜,莖蔓卷曲似龍須,果面瘤狀像龍眼,因視其為吉祥物,便有了“蕃瓜弄”這個名字。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陸續拆除了“滾地龍”,翻建成草平房或瓦平房。今年78歲的王踏喜是1960年搬到蕃瓜弄的,當時,家里用150袋米換來了一間草棚房。在之后的幾十年里,王踏喜的生活便跟蕃瓜弄緊緊綁在了一起。
蕃瓜弄的許多居民都是如此。今年42歲的陳瑜出生在蕃瓜弄,彼時還享受著住在工人新村的榮光——1965年12月,蕃瓜弄成為上海市第一個五層樓的工人新村,31幢樓房,水、電、煤俱全,新村內還保留了十八間“滾地龍”,作為“憶苦思甜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那一年,陳瑜的奶奶作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被分到蕃瓜弄居住。陳瑜記得,當時小區周邊有銀行、書店、食品店、理發店、旅館、浴室等配套設施,生活特別便利。經常有人來參觀,還接待過不少外賓。
可以說,城市更新這一頁,蕃瓜弄是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陳瑜現在是蕃瓜弄的一名居委干部,也親身經歷了蕃瓜弄的榮光暗淡與落寞。房屋設計建造早,沒有電梯,且絕大部分是不成套的,兩到三戶合用一個廚衛,最小的一戶只有6.5平方米。當時為了實現快速建成,使用了小梁薄板的建筑方法,房屋梁體尺寸窄,梁梁之間尺寸小、樓板薄,不合適長期使用。到了20世紀90年代,上海新客站啟用,周邊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蕃瓜弄愈發顯得陳舊落伍。當朋友問起家庭住址,陳瑜已經不好意思說出“蕃瓜弄”,只會含糊回答“新客站那邊”。
但把蕃瓜弄帶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努力并沒有停止。1999年,蕃瓜弄迎來第三次改造,政府對其實施“平改坡”工程,同時改造了供水系統、安裝了屋頂避雷裝置,提升了居住舒適度與安全性。蕃瓜弄改造后的照片,登上了上海一些媒體的顯要位置:一排排樓房錯落有致,改造后的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直到今天,走在蕃瓜弄,仍能感受到這個小區的一份體面。望向一層一層的陽臺,居民侍弄的花草紅紅綠綠,充滿生命力。
而走進樓道,1122戶居民幾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另一種面貌撲面而來:光線昏暗,樓梯窄小,天井破舊。共用廚房即使白天也必須開燈才能看清,盡管三四個水池分屬各家,但燒飯只能錯峰,否則人多了走道里轉不開身,油煙更是嗆人。幾家鄰居搶共用廁所發生過沖突,不少居民也養成了在房間放痰盂的習慣。
房間內更是擁擠。陳瑜一家三代五口人擠在19平方米“一間半”的房子里,女兒床鋪后面,拉上一層窗簾就算隔開了隱私空間。今年50歲的冷梅住在一樓,小梁薄板的房屋結構讓三戶人共用的廁所總是因為樓上滲水而斷電,不得已,在原有廁所旁邊重新搭了一個。
舊改,成為居民愈發強烈的盼望。2016年,為了支持上海北橫通道大動脈建設,蕃瓜弄沿天目中路的8幢樓房被征收。仍舊住在小區的居民,對改善居住環境的愿望更加迫切。
2019年8月6日至30日,由蕃瓜弄居委會、小區業委會聯合牽頭,對小區全體業主及承租人開展“拆除重建”意愿的全覆蓋調查,最終99.7%的居民同意向政府申請對小區進行拆除重建改造。
回應居民的期盼,2022年,蕃瓜弄所在的靜安區天目西路街道正式組織蕃瓜弄拆除重建改造的一輪征詢,居民同意比例依舊超過了99%。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改造項目正式啟動。
直面“天下第一難”
舊區改造,歷來被稱作“天下第一難”,難就難在做群眾工作。
蕃瓜弄也是如此。真的要改造了,居民們想得也更多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改造后自己的房屋面積能有明顯增加。
面臨第四次改造的蕃瓜弄,有14幢非成套住宅樓,居民戶1122證、戶籍人口3482人,其中絕大多數為租賃房,145證為產權房。而且各家各戶情況極為不同,光不同面積的戶型就多達97種。
蕃瓜弄小區舊住房拆除重建項目工作專班負責人王中佳介紹,項目改造方案前后經過20多稿的調整,就是希望盡最大努力給居民最優的方案。
天目西路街道在小區里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座談會、溝通會,為居民解釋方案、傾聽意見。
改造后,居民可以住進電梯房,小區道路整修,建設地下停車庫,周邊也將配套建設城市生活中心、社區衛生中心等。
因為是拆除重建項目,居民完成簽約后,將暫時搬離小區,搬離期間可領取政府提供的過渡費補貼來租房。改造期間,政府也將根據市場評估情況適時調整,只增不減,同時提供搬家費。
“舊住房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面對改建的‘攻堅戰’,充分運用群眾工作法,發揮黨群優勢,力爭成為開啟居民‘心鎖’的關鍵鑰匙。”天目西路街道黨工委書記董啟蒙說。
陳瑜家是最早簽約的。簽了之后,也有不少鄰居來說“風涼話”:“在居委會做事嘛,肯定要帶頭簽的。”
這時,陳瑜的父母、愛人,主動做起了群眾工作。“我爸媽拿著宣傳小冊子給老街坊們講,早簽早得利。”
另一邊,陳瑜早已和舊改專班的干部一起,為達到簽約生效比例而努力。“居民糾結的點在哪里,是對政策不理解,還是對小區規劃不明白?要是對舊改不了解,我們可以帶居民去其他舊改后的小區參觀,還是以事實為依據,吃透政策,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也存在于居民之間。王踏喜坦言,最初,他對舊改也是“有想法”的。王踏喜家是產證房,如今他和老伴兩個人住,這個溫馨整潔的家有60多平方米,獨用廚衛,墻上掛滿兒女、孫輩的照片。從個人居住條件來說,王踏喜對舊改并沒有迫切的愿望。
但他也是最早簽約的居民之一。“舊改是大勢所趨,黨和政府的政策好,我是老黨員了,應該支持。”
大勢之下,是每個家庭、每個居民具體而實際的生活。王踏喜想到自己一樓的鄰居,90多歲的張桂英是自己的黨員結對服務對象,住著那間整個蕃瓜弄最小的6.5平方米房間,她需要舊改;望望窗外,自己住了幾十年的蕃瓜弄老了,生活不可能天天關起門來過,等以后新小區成了電梯房,綠化更美、配套更方便,自己和老鄰居們的日子豈不更舒心?
王踏喜不僅自己想通了,還做通了住在蕃瓜弄另一棟樓里的兒子的工作,一家子經常勸說仍在糾結的鄰居,像是舊改志愿者。
作為居民,陳瑜在蕃瓜弄度過童年、青春。而作為社區干部,陳瑜在舊改這一課上經歷著新的成長。
“我一開始怎么也不明白,為什么一談就兩三個小時,可就是有幾戶怎么也談不下來。”
陳瑜坦言,這比她想象的要難許多。今年5月中旬的一天,陳瑜又一次失望地下樓,坐在樓棟口臺階上哭了。
這一幕,被那戶沒談下來的爺叔看到了。
陳瑜嗓子早就啞了,對爺叔說起心里話:簽約生效,不是為了您一家、我一家,是為了蕃瓜弄1000多戶居民都有更好的居住環境。改造以后,大變樣,大家都好,您家才更好呀!
陳瑜說完,爺叔走出去兜了一圈。10分鐘后回來說,“小陳,我簽了。”理由是:陳瑜是自己看著成長起來的鄰家小囡,工作勤勤懇懇,從不“搗糨糊”。簽約,也是在支持小囡的工作。
各種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推動居民與新生活之間的雙向奔赴。居民們看到,項目組、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用各種方式為居民講解舊住房拆除重建的好處,幫助調解矛盾。有鄰居天蒙蒙亮就看到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在跟住戶聊簽約的事,一問才知道他們從深夜談到了日出。
原本對改造后房屋的結構及過渡費方案不滿意的徐阿姨,在社區、街道干部一次次溝通后,從工作對象變成了強有力的工作力量,主動陪同基層干部上門工作,共計協助完成了28戶居民的簽約。
今年5月15日晚,蕃瓜弄舊住房改建(拆除重建)項目簽約率突破98%,達到正式生效比例。多方努力下,這一數字最終達到了100%——所有人的新生活,真的要來了。
人民城市,不會讓蕃瓜弄掉隊
在蕃瓜弄改造項目主創建筑師曹曉棟手頭,打印出的設計稿疊堆到半人高:安置房型初步定下8種,通過調整房型的進深和面寬,衍生設計出47種不同面積段的回搬房型方案。其間數易其稿,甚至細微到小小一根煙管,也因為居民的呼聲而挪了位。
目前,蕃瓜弄朝南的房間只有四成,改造后,“朝南”是“標配”,每套房都至少有一間房間朝南。
整個小區,14幢老房子將變成6幢7到33層建筑,地下停車位超800個,地面實現人車分流。小區以及周邊公共配套有城市生活中心、社區衛生中心、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點、社區黨群中心和公益性幼托育點。
7月中旬,蕃瓜弄在歡天喜地的熱烈氣氛中舉行了搬場儀式。老鄰居們陸續暫別,期待著3年半后的回歸。
“等再回來的時候,我可能就不是現在鄰居的網格‘塊長’了,但是作為黨員,責任心還是一樣的。”陳瑜說,蕃瓜弄舊改,讓自己對群眾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知道社區工作“功夫在平時”,需要日常與居民經常性地溝通、力所能及地幫助。
“人是需要相互支持的,我對社區有熱情,相信我們會在新的蕃瓜弄結下更深的感情,擁抱更加幸福的生活。”陳瑜說。
居民離開蕃瓜弄,并不是舊改工作的句點。王中佳說,這項工作要一直持續到居民將來進戶之后。“過渡期以及竣工后,居民們可能遇到新的問題需要協調處理,例如年紀大的居民回來之后的安置和裝修問題等,對于政府部門和基層單位來說,一刻都不能松懈。”
蕃瓜弄悠長的歷史里,為居民更好生活而改造的脈搏一刻也不曾懈怠。也正因如此,新時代的人民城市沒有讓蕃瓜弄掉隊,她將以全新的模樣,讓居民們的新生活“瓜”熟蒂落。
包括蕃瓜弄在內,今年上海計劃實施不成套職工住宅改造28萬平方米,將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更可持續的更新模式,爭取群眾支持,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2023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蕃瓜弄,還有許許多多像蕃瓜弄一樣的城市老舊居住區,即將迎來它們的新生。 (記者王永前 楊金志 郭敬丹? 參與采寫: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