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9月29日電(記者王玨玢、邱冰清)中秋佳節(jié),賞月是重頭戲。不過你知道嗎?雖然月亮時圓時缺,但總是以同樣的一面對著我們。為啥我們看不見月亮的“后腦勺”?科普專家為您揭秘。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紹,月亮不“變臉”并非錯覺。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平均周期與其自轉平均周期一致,均約為27.32天。因此對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始終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面向地球、可以被看見的這一面被稱為“月球正面”,而始終背向地球、無法看見的另一面被稱為“月球背面”。
月球之所以有相同的公轉、自轉周期,背后有較為復雜的動力學原理。簡單來說,地球對月球各部分施加的引力強度不均,導致的潮汐作用使月球最終只能以同步的周期公轉、自轉,以同樣的一面對著地球。這種現象在天文學上被稱為潮汐鎖定。
根據天文學家的估算,月球誕生于大約45億年前。在誕生之初,月球自轉速度大于現在,公轉、自轉周期也并不同步。地球的潮汐力使整個月球發(fā)生變形,月球沿著地月連線的兩邊被拉長。隨著月球自轉,月球表面被拉長的位置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就仿佛在不斷給月球自轉“踩剎車”,月球自轉越來越慢,經過漫長的時間,在公轉和自轉周期同步時達到平衡,月球也就穩(wěn)定在只有一面朝向地球了。
“月球的‘后腦勺’始終看不見并非巧合,類似的潮汐鎖定案例在太陽系中也并不罕見。比如說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衛(wèi)星,普遍存在潮汐鎖定現象。最有意思的是冥王星和它最大的衛(wèi)星‘卡戎’,這兩顆星球,互相被對方潮汐鎖定。”王科超說。
海報制作:徐湛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